3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强调要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新基建”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从2018年底以来中央历次重要会议提及的相关内容看来,这个“新”字的核心体现就在“数字化”。过去20多年,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应用不断成长为各行各业注入活力,已充分证明数字经济对国民经济的重要促进作用。而今面临不确定性持续增加的世界,5G、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和利用,正成为全球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加快推进“数字新基建”,不仅是当前对冲疫情、拉动投资、提振经济的“紧急之需”,更是关乎经济转型、社会发展和国家繁荣的“长远之计”。
当前对“新基建”的讨论众多,包括其中的“数字部分”都还没有明确的边界范围。基于对各方提及的不同数字技术领域的共性归纳,“数字新基建”可以认为是指面向数据感知、存储、传输、计算能力需要的新一代智能化基础设施,主要由与数据相关的基础软硬件构成,数据资源则贯穿其中。
具体而言,数字新基建可分为四个层次。一是网络层,为数据流通提供基础网络等的设施系统,包括5G等新一代移动通信、IPv6、交换中心等;二是算力层,是支撑存储和处理分析数据资源所需的设施系统,包括数据中心、节点计算中心和云平台等;三是算法层,是控制和管理物理设备的程序系统,包括数据分析算法、人工智能等;四是应用层,一类是支撑数字技术应用和产业数字化转型的通用软硬件基础设施,如工业互联网、物联网、通用操作系统等。还有一类是对铁路、电网等传统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改造和升级,如数字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智能电网等。
当然作为新概念,目前对数字新基建的定义仅是大框架,为的是尽量覆盖各种可能性。随着业态的丰富,数字新基建的内涵将会更加丰富具体、而外延也会更为明晰。
二、数字新基建有哪些核心价值
国家政府对数字新基建的重视,以及行业市场对此积极热烈的响应,反映出的不仅仅是短期经济提振的需要,更蕴含了长期经济、社会、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期待。与过去“铁公机”为代表的传统刚性基建相比,新基建由于“数字化”而具备了柔性,从而能够更有效应对不确定性。具体体现在三方面:
首先,能避免经济强刺激措施产生的副作用。数字新基建具备多方连接力,能有效连接与契合人民生活水平提升需要,匹配我国经济促进消费的长期转型方向,避免因供给侧过量投入造成的产能过剩等问题。同传统的公路、铁路、房地产相比,数字基础设施聚焦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科技创新,对资源、能源占用比更低,附加值更高,可复用性更强。其支撑的智慧城市、智能交通等数字应用有利于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完善公共卫生服务、增强应急保障水平、扩大城市圈的经济辐射能力。
其次,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支撑。疫情期间,多个大数据平台有力支撑了多省市政府部门、社区街道等的疫情防控工作,通过数据分析,研判疫情可能的传播路径,锁定重点区域、人群和场景,对可能感染者和疑似病例1小时内精准上门核查,实现高效精准的联防联控。疫情过后,各类大数据分析工具提供了分区分级推进复工复产的决策支撑,有利于政府部门精准施策,及时有效解决产业链复工中人员流动存在的“痛点”、物流运输存在的“堵点”、中小企业现金流存在的“断点”、原材料供应方面的“卡点”和防疫物资不足的“难点”,大幅加速企业复产复工。
最后,有利于加速实现产业基础升级。在技术领域方面,当前我国已实现局部突破,如5G已位居全球前列。然而很多领域还存在各种短板,如工业互联网发展势头虽迅猛,但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领先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多以欧美基础工业体系为基础,90%以上的高端工业软件市场被国外厂商垄断。全球超大型数据中心美国约占38%,而我国仅为10%。云计算五大厂商有4家美国公司,包括亚马逊、微软、IBM和谷歌,我国只有阿里云排名全球第3。软件应用存在明显短板,操作系统、数据库、人工智能开放框架、开源软件等产业基础还高度依赖国外。着重发展这些数字新基建,才能有效支持我们的产业加速升级。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已取得了显著成效,推动我国数字经济步入发展的快车道。2018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已达31.3万亿元,占GDP比重为34.8%,总量位居世界第二。数据积累量爆发式增长,我国数据总量达到7.6ZB,预计到2025年有望增至48.6ZB,在全球占比将超过27%。
网络层:我国已经建成全球最大规模光纤和移动通信网络,5G等新一代网络通信技术处于领先地位。我国5G专利申请量占全球31.8%,位居全球第一,5G国际标准数量、贡献方面也位居第一。伴随5G商用牌照的正式发放,我国政企合力推动5G产业链上下游稳步发展,5G网络进入规模部署。IPv6规模部署加速推进,全国13个骨干网直联点已经全部实现了IPv6互联互通,国际出入口的IPv6总流量达到80.45Gbps。网络覆盖率大幅提升,4G基站总数达537万,行政村通光纤和4G比例均超过98%,实现农村宽带网络接入能力和速率基本达到城市同等水平。
算力层:我国数据中心发展空间巨大,云计算市场已迈入行业云时代。我国互联网架构持续优化,共建有14个骨干直联点。数据中心市场规模达到1560.8亿元,同比增长27.1%,整体增速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约11%)。Gartner数据显示,美国数据中心起步较早,已占据全球40%的市场份额,而我国作为网络大国和数据大国仅占8%,相较而言,我们的增长潜力十足、发展空间还很大。云计算市场规模持续快速增长,在政策和产业的双重推动下,2019年云计算的市场渗透率首次突破10%,并继续以每年至少20%的速度快速增长,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快上云的步伐,云厂商业务营收保持45%以上,云计算市场开始进入行业云时代。算法层:我国人工智能发展迅速,在智能算法上处于世界领先位置,市场活力尤为突出。我国人工智能专利数量约占全球30%,与美国大致相当。在图像识别、语音识别等应用技术方面我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相当一部分企业拥有先进的应用技术,例如,百度、搜狗、科大讯飞语音识别准确率高达97%,腾讯优图人脸识别准确率高达99.8%。此外,我国约有745家人工智能企业,约占世界人工智能企业总数3438家的21.7%,市场活力较强。2019年中国人工智能领域的市场规模预计达到760亿人民币,人工智能赋能实体经济产业规模接近570亿元。
应用层:我国在数字基础设施应用上不断创新,工业互联网、智慧城市、智能电网的业态日渐成熟。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和产业体系建设获得很大进展,标识解析体系初具规模,全国具有一定区域和行业影响力的平台超过70个,重点平台平均工业设备连接数已达69万台、工业APP数量突破2124个。智慧城市建设不断升级,作为全球智慧城市数量最多的国家,我国智慧交通、智慧安防、城市大数据等各类应用日渐成熟,其中,智能电表的使用量已突破4亿只,基于电力大数据的电力复工指数在应对这次新冠疫情中发挥重要的决策支撑作用。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我国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仍然存在“数据孤岛”、部分技术落后、行业应用发展不均衡等问题,亟待将我国的数据资源数量优势转化为质量和效能优势。下一步需要立足我国数字基础设施的实际情况,聚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促进存量数据和增量数据的流转和使用,加快推进5G网络建设,逐步形成国际竞争长板优势;加大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建设力度,以应用带动构建良好的产业生态,补齐发展短板。
一是加快部署5G网络。要发挥电信运营商企业主体作用,深化共建共享,加快建成覆盖全国、技术先进、品质优良、高效运营的5G精品网络。对消费端,推动运营商加大终端补贴和资费调整力度,加速智能终端的更新换代,让基础投资能尽快转化为消费势能。对产业端,积极探索5G在物联网中的丰富应用,培育包括新一代智能手机、无人机、自动驾驶汽车、智能工厂、智能城市等基于5G技术的新产业和新服务。
二是统筹布局数据中心。在政府层面,以推行数字政府、新型智慧城市为抓手,以数据集中和共享为途径,创新建设运营模式,共建共享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在行业层面,加强协调数据中心的选址布局与用途设计,分区域、分应用场景选取不同的差异化的发展思路。综合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重构数据中心运维体系,加强对数据中心运行情况、安全风险、应用水平的监测。
三是夯实工业互联网基础。聚焦工业互联网网络设施建设,深化5G、时间敏感网络、软件定义网络等应用,完善标识解析体系,提升全面连接网络支撑能力,构建多层次平台体系,培育壮大工业APP集群,遴选一批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数据集成应用解决方案,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路径模式,持续提升平台连接设备和互联能力,构筑安全技术产业体系,增强安全保障能力。
四是加快传统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改造。在城市、交通、能源等传统基础设施领域,加快利用数字化技术开展改造升级,全面推广物联网感知设备应用,实现空间、网络和数字资源共享,提高传统基础设施的建设质量、运行效率、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形成适应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发展需要的基础设施体系。
五是加快数据资源全要素流通。加快推进国家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建设,打通部门间数据壁垒,助力实现政府数据开放共享和高效管理,激活公共数据价值。积极探索制度创新,打造大数据全要素流通平台,加快数据资源全要素流通。鼓励数据交易市场与大数据园区、产业集群对接,集聚数据采集、传输、整理、存储、分析、发掘、展现、咨询等类型的企业,培育新兴数据市场。
转自《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
上一篇: